纯电动车为什么不能成为全球主流? 三个原因告诉你

  • 2025-07-09 21:43:04
  • 771

魏建军说过:“纯电车不会成为主流。”这个观点可能很多电车粉不能接受。

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最高时已经突破50%。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今年前四个月纯电车卖得风生水起,比亚迪直接干翻了丰田登顶销冠。北欧国家挪威,纯电车渗透率已经超过80%。

纯电车即使还不是主流,也已经离主流近在咫尺。

不过,拿局部区域市场的情况来作为全球市场主流的标准,未免以偏概全。

先来看看数据:2025年1-5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379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789万辆,细分到纯电车则是520辆。

按此计算,纯电车仅占全球汽车销量的13.7%。如果以第一辆特斯拉开始交付作为这一轮纯电车的增长起点,纯电车用了近十七年的时间才达到目前的销量占比。

其次,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份额68.3%,其中5月份额更是达到了70.4%。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占据了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25年4-5月,在全球几个主要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中,德国为26%,英国为30%,美国仅9%,日本更是低至2%,都远不及中国市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不均衡性极为明显。

这些都说明,单以某一个新能源占优势的市场,是无法评价全球市场的。以全球维度来看,别说纯电车,就是包含插混、混动在内的所有新能源车,也还没成为市场主流。

为什么纯电车不可能成为市场主流?其实,开纯电车时间越长,对纯电车了解越多,越能理解为什么纯电车不可能成为全球主流。

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石油体系不会轻易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石油对现代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美元体系随后建立。经过了五十多年,至今美元仍是全球石油贸易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

以新能源革命取代石油美元体系,这是西方大国不希望看到的。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放眼全球,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拥有像中国一样丰富且价格低廉的电力资源。

数据显示,中国每度电只要0.65元左右,对比之下,瑞典要3.3元,英国2.8元,意大利3.18元,法国1.85元,日本0.93元,德国1.05元,美国0.86元。

这些数字简单说就是海外电费贵到惊人,而咱们中国电价简直亲民到离谱。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余年来,我国居民用电价格几乎未有显著上涨。

反观诸如欧洲,由于地缘冲突等原因,正处于能源危机当中,电价还在不断攀升。部分地区的纯电动车使用成本几乎与燃油车不相上下。

那为啥人家挪威可以遍地是纯电动车?因为人家地广人稀充电方便,政府补贴给力。这说明纯电动车能不能成主流,得看具体条件。

如果各国政府没有意愿像中国一样对新能源给予政策支持,则很难激发人们购买纯电动车的意愿。

即使在我国,这两年随着补贴逐渐退坡,纯电车也开始陷入增长瓶颈。

中长期来看,包含纯电在内的新能源,仍然与国家战略,政治经济政策、地理环境强相关,没有政策推动,单凭市场自发竞争,纯电车很难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

从产业层面看,新能源车想要普及首先是要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新建新能源供应链体系,将会牵扯研发和建设的巨额投入、社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车企不仅需承担燃油车技术升级的沉没成本,还需应对电动车研发的额外预算压力,以及裁员带来的劳工纠纷,多重成本难以负荷。

2023年美国通用、福特和斯泰兰蒂斯工人大罢工,2024年德国大众因为关闭工厂导致的劳资纠纷和工人罢工,都与产业转型相关。

奥迪、奔驰、宝马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们,已经相继宣布放弃激进的电动化转型目标,重新考虑研发燃油车。这都说明海外市场对电动化转型有着更加现实的考虑。

从微观市场层面看,纯电车本身也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旦市场出现大量纯电动车,国家电网的支持和补能网络的建设能否支持得住。我国这种政策扶持+基建狂魔的模式,是无法轻易在海外得到复制的。

再比如纯电动车在北方寒冷地区续航严重下降的问题,在固态电池规模量产前都无法根治。

这些问题,在我国也许并不算突出。但对于喜欢长途旅行的欧洲人,习惯车轮上生活的美国人,纯电动车还无法像传统燃油车那样成为最佳的出行伴侣。

未来从全球市场来看,纯电车如果能实现与燃油车各分半壁江山,就已经可以算是成功了。

但这注定不只是一场产业革命和产品升级,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博弈。(文/优视汽车 老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