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小米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冲击

  • 2025-07-02 10:27:30
  • 918

2025年3月底4月初,因一辆载有3名年轻女性的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撞击起火,车上三人身亡,小米汽车遭遇公司创立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之一。

那段时间小米公司暂停了一切宣发活动,小米股票也从54元跌到最低36元。

事情发生后,我们公司开周会时,同事问我怎么看这件事。

我说从感性上来说,我们对发生这种不幸的事情表示同情。从理性上来说,我劝大家可以入手小米股票了,现在小米的股价,应该会是后面十年能买到的最低价。

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对小米股票补了些仓。

2025年6月底,小米公司已从舆论旋涡中走了出来,小米YU7发布会大爆,小米股价涨到60元左右,短短两个月,我买的股票升值了50%。

在小米YU7发布前,我们根据多方面获知的信息,已判断这辆车必定卖爆——小米SU7发布后,小米股票从15块涨到了50块,那小米YU7再这么来一波,涨多少不知道,但涨是肯定会涨的。

我知道YU7会卖得好,但没想到会卖得这么好,简直是丧失逻辑的好。

3分钟大定20万辆,1小时大定28.9万辆,目前锁单已达24万辆,这到底是在卖手机还是在卖汽车?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要知道2024年宝马汽车在华总销量71.45万辆、奥迪是61.1万辆、奔驰是68.36万辆。

仅仅两款车,SU7与YU7 2025年预计订单超50万辆,已逼近BBA百年积累。

除了小米,另一个20万以上市场里,对BBA威胁最大的是华为。

36万起步的问界M8,2025年预计销量12-18万辆;47万起步的问界M9,2025年预计销量18-20万辆;70万起步的尊界S800,2025年预计销量1-1.5万辆。

目前在中高端汽车市场里,小米与华为正在联合抢夺原奥迪A6、奥迪Q5、宝马5系、宝马X5、奔驰GLC、奔驰E这些黄金车型的现金流。

小米与华为在中高端市场的优异表现,给国内传统企业打了个样,两家从手机延伸至汽车产业的公司,从产品到市场营销学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传统同行。

我就是想聊下个人看法,为啥华为和小米能做得这么好,而很多车企却难以做到呢?

我个人认为,目前大众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主要考虑的权重依次是:

价格权重智能化高频使用功能=舒适性=高级审美细节丰富度=情绪价值低频特殊功能。

这个权重只是我个人看法,并不科学,你觉得不对那就是你对,本人认怂。

为啥我不提质量呢?因为我们的基础工业水平高,模具钣金电子水平都不错,现在造出来的车质量都挺好的,市面上几乎见不到质量拉垮的车子了。

中国早些年上市的新能源车,甚至两年前还有不少车,很多都是倒在价格权重,大家觉得这车卖贵了,不值这个钱,而且BBA那么多年口碑在,稍求个稳重一点的,就转投BBA去了,这就导致很多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卖不出去。

我跟一些新能源品牌高管聊过,他们也坦然承认以前确实定贵了,但早些年大家还摸不透定价原则,总会有些车型要冒一冒险。

有几款车是真的很好开,因为定价被耽误错过风口,确实很可惜。

那具体是哪些品牌哪些车呢?不好意思,我没法说,我们这个号太大了,说错一两句容易得罪人,所以我在这里只谈规律,不谈具体个案。

还好到2025年,经历过前面两三波冤死的同行,目前基本没有价格权重这个问题了,大家卷得一个比一个凶,定价一个比一个狠,中国新能源20万车的配置,有些都胜过合资五六十万的车。

我们汽车产品品质现在真用不着自卑,我在世界各国见过很多中国车,价格都比国内贵很多,但老外都喜欢,俄罗斯我见过大量理想和极氪009,卡塔尔我见过大量奇瑞捷途,中东我见过大量坦克,价格都要比国内贵30%起步。

去掉第一重要的价格权重,在第二重要的智能化权重里,华为暂时是全球独一档的。

这个没办法,华为在这块深耕最久,手底下程序员工程师最强,问界M8、M9卖得好的最重要原因是智驾,华为在这块获得了不少溢价权,所以新能源里华为的定价最高。

再往下看,高频使用功能、舒适性、高级审美第三排权重里,小米的综合水平最高,而小米车价比华为略低,能满足更多人的购买欲。

这才是小米卖得好的重要原因。

在高频使用功能里,最重要的其实是续航里程、充电速度、辅助驾驶、导航等。

所以最好能够做到降低车身重量、降低电耗、提升纯电续航、普通车桩充电较快。

国内有部分车企,非常非常的工程师思维,不注重消费者使用需求。

比如有的车企会宣传一些极厉害的技术,希望通过这些高技术去增加溢价,但其实这些技术属于低频使用,一辈子用不上一次。

还有的充电技术牛得不要不要的,但一定要在指定的地方才能使用,而这种地方非常少,为了体验这种牛逼技术,在城里堵一小时过去充电,让消费者十分疲惫。

另有些技术狂魔,喜欢说我们极限驾驶有多牛叉,底盘有多好侧弯多稳。

拜托,大部分人买车是拿来干什么的?大部分买车是出门买菜、送孩子上学、自己在拥堵不堪的早高峰去公司、周末了偶尔到郊外野个餐,仅此而已。

买车是为了消除疲惫、弱化生活痛苦的,一切越轻松越好,越简单越好,一切以服务生活为中心。

再厉害再夸张又极少使用的技术,那是给汽车论坛里极少数极少数一批狂热爱好者准备的,下赛道钻沙漠过江河的是极少数,普通人只想要买辆车来服务日常生活,所以使用功能必须是围绕生活展开。

普通人要的是我上了一天班,我很累很累了,我把车开到车库,让它自己倒车入库,然后充电走人,啥也不操心了。要是平时走远一点去玩,这车能保证我一天跑个来回就行了。

国内有几家高端新能源品牌,在宣传上一直走错了道,为了秀低频高端技术增加了车重、降低了电耗、极强大的充电技术又需要到特殊地点才能用,而那些优秀的功能,这车从买回来到卖出去,一般都用不上一回。

做市场不需要这么彻底的工程师思维,做市场要满足用户生活需求第一。

一些公司的技术是优于小米的,但就是卖不过小米,因为小米想好了我的车是让消费者日常使用的,服务生活第一,而有些公司的车,是工程师觉得我这个真的很牛逼,得推。

小米SU7为啥受女性欢迎,我当面问一年轻女车主为啥要买这车,她说除了漂亮,还防晒。发布会雷军叽哩咕噜讲一大堆她啥也没记住,就记住防晒了。

看,防晒就是日常高频功能,是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但有几家公司把它作为重点宣传?

小米SU7女性用户占比约为35-40%,显著高于同价位纯电轿车的25-30%,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除了日常高频功能,还有个要命的地方,是很多国产车做不到的,就是审美。

中国传统车企的设计部门,有非常非常重的直男气,这种直男气严重拖累了中国汽车的审美。

作为一个钢铁大胸肌直男,我都有些受不了国内传统车企的直男气。

我曾经去参观一家车企时,对方高层问我对他们品牌有啥意见吗?我说我们关起门来说话,我就直说了,我觉得我们的技术不错,但车型不太好看。

对方高层沉默了一会,说他们已经尽力了。

具体为啥改不过来呢?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也没正面回答过,反正就是改不过来,大部分车企都改不过来,好像直男气成了一种历史积淀,好像直男审美成了车企里的东林党,怎么拔都拔不掉。

我曾经载一位女性设计师坐我的车,那设计师上来后就对着中控吐槽:这个屏幕为什么这么大这么方正?要稍微小一点啊,要小一点才显精致啊,这么大,太粗犷了啊,不好看啊。

是的,中国好多车企,重视技术的进步,但内外设计,充满了粗犷、板正、堆料的直男粗糙感,总感觉不精致,欠缺真正的豪华感。

但是手机厂商来做汽车时,就不会犯这个错误,因为他们的对手是苹果。

苹果审美没得说的,女生用苹果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家的审美,国内手机公司长期在这种高压下生存,为了提高审美一直在跟苹果玩命,玩着玩着水平就上来了。

而国内汽车公司,长期对手是丰田和大众,他们对标的产品长期是卡罗拉和朗逸这种车,这能美得起来吗?

手机公司跑来做汽车时,审美上的巨大优势就很明显。

小米汽车不管是从外形还是内饰,相较于很多传统车企,以及部分新能源车企,都拥有一定的审美优势。

汽车买回去,95%的时间是放在那儿不开的,它很长时间是一个摆件,摆件,就是要漂亮。

是人就喜欢看颜值,颜值真的很重要。

好多车企在外型和内饰的设计上老旧、设计过于复杂、不简洁、用力过猛,尤其不尊重女性车主对于汽车要求的柔和美与精致美。

记得有款好车要上市时,我是很想买的,但是一看到内饰我就放弃了,我跟他们高管说,真的这内饰我下不了手,我还年轻,感觉这是给老人家准备的车。

在第三级权重里,细节丰富度以及情绪价值,这个小米都玩出花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明显就是多年深耕手机行业留下来的产品经验。

大家都知道小米汽车团队的由来,也就是小米并没有独步于天下的拉开行业的技术,小米确实有中国供应链整合与技术结合、产品优化的能力,他们家做产品时,知道产品能给用户提供什么,能让用户用得爽。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权重公式:

价格权重智能化高频使用功能=舒适性=高级审美细节丰富度=情绪价值低频特殊功能。

目前20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里,第一权重大家基本打平(只有一小部分品牌价格下不来),而在第二权重里,华为做得最好,第三与第四权重区间,小米做得最好。

由于第三与第四权重密度高,价格区间相对不贵,所以小米走量走得高。

我平时很喜欢做市场营销分析,尤其喜欢汽车,所以我就爱瞎琢磨这些。

我也不是为了褒谁贬谁,只是想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给大家一些参考。有说错的地方,得罪了。

我相信华为和小米是能补足传统车企的一些短板的,大家要相互学习,让中国汽车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新书上线!和卢克文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