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蔚来, 现在宁德, 换电将成欧洲电动汽车潮流吗?

  • 2025-07-04 00:40:49
  • 218

【科技明说 | 车评头条】

在全球电动车产业向可持续供应链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宁德时代(CATL)最新宣布了,将换电技术及电池回收体系引入欧洲,这一战略既是对欧洲市场痛点的回应,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标准制定中的野心。

结合蔚来(NIO)之前早就在欧洲的换电实践与宁德时代的生态布局,这一模式能否在欧洲形成大趋势,值得思考。

换电技术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里?

有人说这可以破解欧洲电动化发展瓶颈,是真的吗?

从补能效率来看,换电仅需3-5分钟,远快于快充(30分钟以上),尤其适合出租车、物流车队等高强度场景。蔚来在欧洲已运营60座换电站,这也验证了技术可行性。

由此而带来的购车成本降低,应该会受到车主买家的青睐吧?通过“车电分离”(BaaS模式),用户无需购买电池,初始购车成本下降30%-50%。蔚来在欧洲推行电池订阅制,缓解了高价电动车对消费者的压力。

还有一个价值点,在于电池寿命管理。集中式充电可优化充电策略,如浅充浅放,延长电池寿命20%以上,并通过健康监测提前淘汰劣化电池。

换电模式也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循环价值,以及资源安全。这又是为何?

换电站可以形成天然电池回收节点,如宁德时代旗下邦普循环可实现镍、钴、锰等关键材料100%回收,而分散的私人充电场景回收率不足5%。从而还可以减少矿产依赖,欧盟正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电池回收材料占比达25%,换电模式可加速这一进程。

宁德时代当然也有自己的破局路径,从技术标准化来看,巧克力换电的开放战略还是可以的。

与蔚来封闭式换电体系不同,宁德时代推出标准化电池模块(20#/25#换电块),适配多品牌车型。目前已联合长安、广汽等30余家车企,签订超10万块电池订单,目标是建立跨品牌通用换电网络。 可见,宁德时代是想开放换电标准。

从需求分析来看,重卡换电的差异化切入机会应该更早一些。

针对欧洲兆瓦级快充桩不足,全欧仅1000个的痛点,宁德时代推出“骐骥换电”重卡解决方案,已在上海港、厦门港落地。该方案可降低物流车队能耗成本40%,对欧洲港口货运场景具高适配性。

欧洲市场虽然换电机遇颇大,但挑战也并存。

欧盟纯电动车渗透率仅15.4%,这是2025年5月数据,远低于混动的43.3%,主因充电基建滞后和续航焦虑。

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规倒逼车企电动化,但当前充电网络建设缓慢,需新增50万桩/年,换电可作补充选项。

欧洲还存在成本难题,如欧洲换电站建设成本约为中国2倍,主要来源于人力与土地溢价,且电费高出30%。

欧洲车企是否欢迎换电技术,大家心知肚明。大众、Stellantis等欧洲车企已投资超百亿欧元建设快充网络(如IONITY),短期内对换电必然持保守态度。

此外,欧盟要求中国企业与本土公司合资或技术转让,如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合建电池厂(投资41亿欧元)的模式可能复制到换电领域。

当前,全球以快充为主流,如特斯拉超充网络,但宁德时代推动换电可能形成“双轨并行”。若其在欧洲成功,将吸引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中企跟进,可能影响欧美车企的能源布局。

之前据悉,宁德时代与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合作推进电池循环设计,其100%材料回收技术若落地欧洲,将推动全球电池回收标准向中国体系靠拢。

面对挑战,业内朋友有建议认为,应该采取场景化试点优先。如选择高频商用场景突破,绑定共享出行或港口重卡试点等方式。

与此同时,还需要构建欧洲本土联盟,联合能源巨头,与壳牌、道达尔合作,将换电站整合至现有加油站网络。 通过西班牙电池工厂,可能2026年投产了,争取欧盟绿色补贴,降低建站成本。

还可以借鉴蔚来在中国实践,换电站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参与电网调峰。蔚来已通过错峰充电年转移用电1.6亿度,若在欧洲复制该模式,可提升电站收益率20%以上。

破局关键在于生态本地化。归根结底,宁德时代入欧绝非简单技术复制,而是一场供应链标准与商业生态的竞争。

一旦成功,中国将从电池供应商升级为全球可持续交通规则的制定者。一旦若失败,则暴露中企在复杂海外市场整合能力的短板。

如果说蔚来的60座换电站是星火,那么宁德时代的万站蓝图将是野望。

换电能否从中国汽车的特色发展路径,蜕变为全球汽车电动化的破局利器。值得一看。

阿明书法:换电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