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国雇佣军到齐, 毒贩囚犯参战, 俄终于明白, 为啥三年攻不下基辅

  • 2025-07-23 02:21:51
  • 329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乌克兰都混到连壮丁都抓不到的地步,基辅手里头还有足够兵源对抗俄军吗?俄军对乌克兰狂轰滥炸了3年多,基辅为何还能撑到现在没有投降呢?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三年多,尽管俄罗斯在兵力和资源上占据优势,却始终未能攻下基辅。乌克兰在兵员匮乏的情况下为何能够坚持至今?来自拉美国家的墨西哥雇佣军参与战斗的消息也再次引发关注。

兵力见底,怎么办?基辅的答案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近在苏梅州,俄军截获的无线电通讯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现实:一支由六国雇佣兵组成的“国际纵队”已经悄然部署。

哥伦比亚人,很多都是南美毒贩集团的私人武装出身,擅长丛林游击,被安排在林带里打黑枪。墨西哥人更狠,直接被用作“督战队”,敢有乌军士兵后退,当场就是一梭子。

这些亡命徒,是基辅花大价钱从拉美招来的。一个月三千美金的薪水,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足以让他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更绝的是,乌克兰自己也打开了监狱的大门。据被俘的乌军士兵讲,他们部队里一半的人都是刚放出来的囚犯,和哥伦比亚雇佣兵混编在一起,美其名曰“混合编队”。

这种用人头填战线的野路子,让俄军头疼不已。在苏梅州,精锐部队面对这些“杂牌军”,每天只能一寸一寸地往前拱。俄军的精确制导炸弹虽然能在一夜之间端掉一个雇佣兵营地,但基辅的招募广告,第二天又会出现在拉美的社交网络上。

只是这些雇佣军,还不至于让俄罗斯如此畏手畏脚,真正牵制住俄军的,除了炮火连天的乌克兰东部之外,在波罗的海边上那块叫加里宁格勒的弹丸之地才叫俄罗斯无法放下。

这里是俄罗斯楔入欧洲心脏的一把匕首,也是北约眼中一根不得不拔的钉子。最近,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多纳休放话:“北约能随时能拿下加里宁格勒,它已经被我们团团包围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隔空喊话。话音刚落,莫斯科的神经立刻绷紧,警告说这是直接的领土挑衅,核反击程序都可能被激活。

加里宁格勒虽小,但里面塞满了“伊斯坎德尔”导弹和S-400防空系统,理论上能把整个波罗的海变成自家后院。北约当然不傻,随即启动“东翼威慑”,重兵压境波兰和立陶宛。

这种在欧洲腹地的极限对峙,就像在棋盘的另一端突然开辟了第二战场。俄罗斯不得不分出宝贵的兵力去盯着这把“匕首”,生怕一不留神就被人缴了械。

结果呢?乌克兰东线的压力,自然就这么被间接卸掉了一大块。

同时,西方的施压,向来都是一整套的。军事恐吓之外,经济上的“绞索”也在步步收紧。

美国带着盟友一声令下,通往加里宁格勒的铁路就被掐断了。一时间,这块飞地成了孤岛,吃的用的都告急。俄罗斯没办法,只能紧急出动北方舰队的破冰船,从冰冷的海上开出一条生命线。

这套“围魏救赵”的打法,让莫斯科首尾不能相顾。一边要操心欧洲腹地的安危,一边要给孤岛输血,投放在乌克兰战场的资源和精力自然大打折扣,推进节奏肉眼可见地慢了下来。

而在乌克兰那边,情况则完全相反。他们打的几乎是一场“代理人战争”。

乌军炮兵阵地上,八成的炮弹都刻着北约兵工厂的名字。他们一天消耗的弹药量,顶得上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总产量。这仗打的不是乌克兰的国力,而是整个西方的军工产能。

后勤基地在北约,前线阵地在乌克兰。这仗,俄罗斯怎么打都像是在跟一个永远不会疲惫的对手消耗。

现在回头看,俄罗斯之所以深陷泥沼,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打错了算盘。

最大的问题,出在情报上。开战之初,俄军的情报部门简直像在梦游。他们连乌军主力藏在哪都摸不清,更不知道对方早就把幼儿园、医院挖成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本以为是一场手到擒来的“闪电战”,结果一头撞进了人家精心布置的巷战陷阱里,直接被拖成了看不到头的消耗战。

另外导致如今局面的,那就是这几年表现亮眼的是无人机了。这场战争,几乎是无人机的封神之战。

乌克兰靠着土耳其的“旗手”和美国的“弹簧刀”,把俄军的坦克和后勤车队当靶子打。反观俄军,刚开始时,无人机数量据说还不到乌军的三分之一,很多时候还在用二战时期的“喀秋莎”火箭炮进行无差别覆盖。

一边是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一边是大水漫灌式的火力覆盖。技术上的代差,让俄军在关键节点上吃了太多亏。

说到底,莫斯科面对的,早已不是单纯的乌克兰。而是一个由北约提供大脑、武器和金钱,由乌克兰和各路亡命徒提供肉体的战争机器。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连战术都变得无比“肮脏”。

乌克兰摸透了西方的舆论命脉,开始玩一种近乎“道德绑架”的战术。他们故意把雇佣兵的宿舍,安排在学校、医院这些民用设施的隔壁。

俄军想用重火力拔掉乌军的指挥部?可以。但炸弹只要稍微偏一点,炸到的就是旁边的“外国友人宿舍”。

一旦造成雇佣兵伤亡,国际舆论立刻哗然。西方的制裁大棒,第二天就会加码。这让俄军的飞行员在按下发射钮前,不得不多一重心理负担。

这种打法,就是把人命当成盾牌,把国际舆论当成武器。它虽然上不了台面,却在无形中削弱了俄军的火力优势,让其处处掣肘,投鼠忌器。

这场冲突打到现在,早已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对抗。它是一盘地缘政治的棋,更是一个考验人性和底线的修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