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态度强硬: 国企必须参股巴拿马运河港口交易, 还要有否决权

  • 2025-07-27 23:47:22
  • 508

7月22日,全球港口资本市场迎来一场“地震”。国际航运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一周,巴拿马运河相关港口资产的新闻热度指数飙升至年内最高点。中国国企参股与否决权的强硬要求,让这笔高达228亿美元的交易成为全球关注的“安全红线”。

巴拿马运河港口交易

香港长和集团宣布,将旗下包含巴拿马运河两端科隆港、巴尔博亚港在内的43个港口运营权,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和意大利地中海航运公司。单笔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创下全球港口并购历史新高。长和注册地虽为开曼群岛,但资产横跨中国香港法律体系。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贸易的“黄金走廊”,承担全球约5%的货运量。中国是运河的最大货主,2023年经此通道运输的中国商品总值超过1200亿美元,涉及电子、机械等关键产业。科隆港、巴尔博亚港等节点每日处理超1.2万个标准集装箱,对拉美市场出口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全球供应链安全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港口资产易手不再只是资本行为。中远海运自2016年深度参与运河扩建,并在当地设立大型海外仓,为200多家中企提供全链条物流服务,覆盖拉美18国。

中国的底线与法律博弈

中国官方迅速作出回应,要求国企中远海运必须参股交易,并获得否决权或同等影响力。此举目的明确:确保在巴拿马运河港口等关键节点,中国能在泊位分配、费率调整等决策中拥有“安全阀门”。

这一要求不是单纯商业诉求,而是国家安全考虑。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和国务院相关规定启动强制审查程序,因涉案资产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5%。长和作为港口资产出售方,交易必须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无法绕开中方否决权的底线。

国际资本对此反应复杂。贝莱德和地中海航运公司提出,中远可获得项目全面信息访问权,但拒绝赋予实质性否决权,仅愿意让中远参与决策咨询。各方在否决权条款上反复博弈,预计9月底前才有最终定论。

类似的“黄金股”安全机制并非中国首创。巴西政府曾在航空工业公司与波音合并时保留一票否决权,新加坡港务集团参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同样争取到关键治理权。这说明,在全球枢纽型资产流转中,大国都不会放弃对战略要道的治理话语权。

资本、法治与主权的全方位角力

美国将此次交易视为国家安全事务。特朗普政府多次宣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重要国家资产”,并公开施压巴拿马政府限制中国影响力。美国国务院表态力挺贝莱德收购,强调要“削弱中国对运河的控制”,并暗示或将采取反制措施。

巴拿马政府立场微妙。3月,巴方宣布不再续签“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强调“运河中立原则”。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人反对所有权集中,担心损害市场竞争和中立性。巴拿马运河相关产业贡献全国财政收入60%,任何一方的过度干预都可能引发经济震荡。

地中海航运公司在巴拿马已运营曼萨尼约港,若与贝莱德联合控制运河两端港口,将形成“航运+港口”垂直垄断结构,对中国航运利益构成威胁。欧盟方面也警惕此举可能影响市场竞争,意大利反垄断机构已对MSC全球港口布局启动调查。

美国与中国在全球航运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争夺也日益激烈。美国试图以资本力量强化“海运霸权”,中国则通过法律审查和替代性运输网络(如中老铁路、中泰运河)布局反制。

多线风险与全球化新格局:交易背后的地缘谜题

港口归属问题已远超资本运作层面,成为全球供应链博弈的前沿阵地。中国商船若因港口控制权集中于美欧资本而面临泊位优先级下降、运营成本上升,甚至遭遇“技术性封锁”,将直接威胁国家产业安全。

巴拿马政府在中美两强间小心斡旋,既要维护本国航运企业利益,又要防范外部资本垄断引发的市场失衡。意大利、欧盟等多方力量也在审慎权衡交易可能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与规则风险。

长和作为全球资产出售方,必须协调中美欧三方利益。交易最终能否落地,取决于各方在国家安全、商业利益、法律监管多重维度的博弈成果。未来不排除美方对中远参股或否决权安排表达更强烈反对,进而引发新一轮中美大型制裁与反制。

7月,巴拿马运河港口交易成为全球政治经济风暴眼。中国国企参股与否决权诉求,打破了以往单纯商业交易的“温和底色”,让资本流转变成地缘政治的硬碰硬。美国、欧盟、巴拿马都在重塑新规则,中国则以强硬法律和产业布局保卫自身利益。

全球化退潮与大国竞争加剧,将每一条海上通道、每一个港口节点都变成战略博弈的新战场。中国的强硬底线,既是对国家利益的守护,也是对全球产业秩序变化的深度参与。

交易能否落定,仍悬而未决。巴拿马运河,这条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经济动脉”,正见证着21世纪新一轮力量角逐的激烈风暴。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5-07-17 20:21:美国巴拿马联合演练“保卫巴拿马运河”,美媒炒作:应对中国